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端人才自由落户京津冀 女性人才延长工作年限
时间:2010-08-03 09:39: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柳剑诏  

本报讯 京津冀地区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适当延长高层次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年限,探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实践跨民族、跨国别用人制度……

昨天公布的《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促进人才发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与探索,提出将用10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

按照《纲要》的目标,到2020年,北京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

《纲要》明确提出,为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无论是子女入学还是医疗社保都将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

“目前,三地就此事沟通顺畅,相信不久后便会开始推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宋丰景说,北京要想汇聚一支世界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首先必须使包括户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符合国际标准。

高端女性人才延长工作年限

《纲要》提出,要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海外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延长高层次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年限,给予其与现岗位同等水平的待遇。

据了解,今年年内,经过认定的20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将受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在出入境、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相关绿色通道待遇,并全部纳入本市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跨国别用人制度 事业单位作为突破口

《纲要》提出,要探索跨文化的人才交流机制,以事业单位录用人员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实践跨民族、跨国别用人制度。《纲要》也提出要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步伐,加强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合作,联合建立一批研发基地,推动首都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一批境外培训基地,扩大境外学习培训规模。改进低龄出国留学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和服务方式,引导其学成归国和报效国家。

推进央地人才一体化 北大清华设市立学院

未来几年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将会多出一个特殊机构——北京市立学院。

为推进央地人才一体化发展,《纲要》提出,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中建立市立学院或研究院所,为建设世界城市培育人才,并依托这些市立学院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人才资源整体优势,更好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了解人才分布状况 “人才地图”一目了然

《纲要》提出,建立首都人才资源年度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这也意味着今后能像在谷歌卫星地图上直观察看北京地形地貌一样,通过“人才地图”及时了解首都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人才分布、结构与需求。“人才地图力争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启动研制开发工作。”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闫成透露,根据《纲要》相关规划,本市将编制开发首都人才地图和人才需求目录,为首都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面向海外高才建设人才特区

《纲要》提出,要全面建设人才特区,未来5到10年内,国家将在北京打造一个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特需人才的人才特区。中关村(000931,股吧)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说,人才特区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育、科研和创业制度,将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名片”。

《纲要》还首次提出了探索建立“中关村-硅谷-班加罗尔”、“金融街-华尔街”、“北京CBD-曼哈顿”、“中影怀柔-好莱坞”等对口产业集群联盟,通过产业集群发展促进高端人才集群。

整合各类人才资金设立人才发展基金

为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纲要》首次提出设立首都人才发展基金。据介绍,这个基金将在整合现有各类人才资金的基础上,以财政资金为种子资金,采取社会化模式进行运作,不单纯求回报,只求对首都人才建设有所贡献。

此外,《纲要》提出要改革人才投入管理制度,建立财政性人才投入经费用于人才本身的培养和激励制度,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中直接用于人才培养和激励经费比例。市财政拨付项目经费中,在建立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的前提下,为项目科研骨干设立一定比例的自主支配额度。

2020年人文社科领域名家大师要达到500人

本报讯 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培育一批世界级人才队伍,《纲要》精心制定了十二个重点工程,全面展现了北京以世界城市的标准积极引才、聚才、育才的决心。

这十二个重点工程包括“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首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

其中,“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将有重点地培养扶持和引进聚集一批在人文和社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和知名度的理论家、作家、艺术家、出版家、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工艺美术大师,到2020年,得到社会广泛公认的名家大师达到500人左右。

首都名师教育家发展工程将设立“长城学者”奖励基金,培养和资助一批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教育人才;设立“首都教育家”荣誉称号,对为首都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预计到2020年,“长城学者”将达到1000人以上,“首都教育家”达到100名。

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提出在高级专业性岗位探索职员聘任制度,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境外培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国际化素养。

首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计划每年在重点学科、重点产业等领域扶持培养100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建设一批优秀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每年组织1000名左右青年人才赴基地开展学习实践。每年选派各类青年人才500人赴境外学习交流,每年重点联系100名左右在境外一流教育机构深造的北京地区学校留学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