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亚城市新规划:打造专业化国际性旅游城市
时间:2010-11-08 16:08:32  来源:人民网(北京) 
 人民网三亚频道11月7日电(路茂红报道)
  
   10月28日,海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第11次会议正式批准《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三亚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已然绘就,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帷幕即将拉开。
  
  新版总规的编制背景、编制过程、指导思想是什么?三亚的城市骨架和空间布局是否有重大调整?三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是否得到鲜明体现和继续坚持?如何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做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让广大农村、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三亚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常成云。
 新形势对三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谈到新版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常成云说,上版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时限是从1999年至2010年,今年已经到期,必须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来适应三亚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情况,制定下一阶段城市发展的规划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来新的要求,海南省委五届四次全会把三亚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要求三亚领先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的要求需要在新版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加以体现。
  
  面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三亚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海南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并形成了1份综合报告和17份专题报告。报告对三亚统筹城乡发展既考虑了共性的方面,又结合了三亚的产业和资源特色,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三亚市委还及时出台了《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意见》,形成了三亚未来发展的“作战图”;这些课题研究成果和政策依据需要在新版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加以体现。
  
  基于新形势对三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三亚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8年5月开展《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报告》编制工作。2009年3月海南省批复同意,三亚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在全市范围展开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于2009年10月形成了《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城市性质、人口规模、空间格局、城乡框架、基础设施布局等。
  
   2009年10月以后,开始编制总规方案,主要是依据总规纲要,对建设用地、项目安排、空间布局等进行落实和细化。在此期间,由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关要求,新版总规方案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对接。今年9月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交了全套新版总规方案。
  
  今年9月20日,海南省住建厅、三亚市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评审会,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等国内规划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经过认真讨论和评议,原则同意该规划方案。
  
   10月28日,海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新版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和海南省规委会批准,标志着新版总规编制工作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新版总规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将更好地指导三亚城市发展建设,对三亚抓住机遇,打造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三亚发展经验,坚定不移打造专业化国际性旅游城市
  
  三亚升格20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始终坚守“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城市性质和定位,坚持走专业化旅游城市的发展之路,专心致志、一以贯之地以发展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业,尤其以发展符合世界旅游业发展潮流的度假旅游,以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制度、做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快得多的发展速度,实现了后发展地区的超越式、跳跃性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典型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行试验的、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即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有别于多数城市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目前,三亚已探索出建设专业化旅游城市的特色途径,即打造5个“国际化旅游品牌”:自然人文资源带动(天涯海角、鹿回头等景区景点)、世界级景区建设带动(南山文化旅游区等)、国际级旅游硬件设施带动(亚龙湾度假酒店群,正在建设的海棠湾“国家海岸”等)、国际重大时尚文化活动与品牌赛事带动(奥运火炬首传、世界小姐选美总决赛等)、本土文化与城乡统筹带动(槟榔河乡村文化景区等)。
  
  新版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认真总结了三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并为打造专业化国际性旅游城市注入了新的内涵。
  
   规划指导思想:
  
   ——深刻认识三亚区位及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认识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贯彻国际旅游岛建设思路和精神,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旅游及相关产业,明确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考虑游客等外来人口和本地常住人口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保障城市发展惠及广大民众。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调政府在战略性资源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发展总目标: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宜居城市,海南省改革创新和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努力把三亚市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天涯文化源地、创新创意高地。
  
  城市性质: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及旅游度假胜地,国家南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及门户城市,国际旅游岛(海南省)以旅游综合服务为主的南部中心城市。
  
  产业发展策略: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为支撑,鼓励和培育与旅游相关的其它各类产业,构建符合三亚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
  
  区域统筹协调策略:充分体现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职能,辐射和带动周边市县,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规划期限:2008年-2020年。近期为2008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
  
  规划人口规模:到2020年,三亚全市总人口将达到约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63.5万人,中心城区人口约46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预测到2020年,三亚市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到1600万人次。
  
  规划范围:新版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分为市域、滨海地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三亚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域内国有农场辖区,总面积1919.6平方公里。
  
   ——滨海地区:东起藤桥、西至梅山沿海各滨海乡镇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包括三亚主要的城市建设及重要基础设施用地、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及近海水域等。
  
   ——中心城区:西起海坡、东至田独和榆林湾、北接绕城高速公路,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是总体规划的重点地区。
  
  与资源环境有关的重要规划指标:到2020年,三亚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5.7平方米/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对城乡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提出新的城市建设思路
  
  为了使三亚迅速跻身于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行列,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城乡空间发展策略、城乡发展空间结构、中心城区规划布局等方面,在上版总规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调整。
  
  在城乡空间发展策略方面:
  
   ——强调中心城区要做强、做精、做实,完善和强化中心城区功能,塑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发挥三亚作为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强调市域空间要做厚、做优、做特,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强化腹地资源的保护、管控和合理利用,提升腹地价值,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乡发展空间结构方面:
  
  与上版总规突出滨海发展结构不同,新版总规提出“构筑东西带动两翼,南北串联山海,滨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兼顾”的发展思路,形成“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城乡空间结构模式。
  
   在滨海地区规划布局方面:
  
  新版总规首次提出“大三亚湾中心—城市客厅”的概念,形成“一心两翼,带状组团”,即以大三亚湾为中心,东西带动两翼的带状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南山至鹿回头之间的大三亚湾地区作为滨海地区中心及发展重点,打造海南南部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将规划很多国际级旅游项目。
  
   ——“两翼”:东翼为亚龙湾至海棠湾一带,以旅游度假为主题;西翼为崖州湾至乐东一带,突出历史文化主题,以崖城镇为核心统筹周边地区。
  
   在中心城区规划布局方面:
  
  新版总规首次提出“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的概念,在海坡度假区与市区结合部地带,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和商业商务中心,发展成为包括旅游服务、文化娱乐、商业办公等综合功能的滨海城市中心区和标志性景观区域。
  
   “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概念的提出,充分发挥滨海城市特色和海洋旅游资源禀赋,建设城市博物馆、城市规划馆、游客到访中心、市民休闲中心等一系列公共活动设施及大批商务、商业设施,成为类似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青岛市五四广场的游客必到的城市形象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和商业商务中心,建成后将极大提升三亚的城市形象、城市品位、旅游层级和现代色彩。
  
   ——城区总体发展策略:发展城市新区,塑造城市新中心;疏解优化老城,完善旅游及各类公共设施;保护优化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城市优美的风景风貌。
  
   ——城区空间布局:落实大三亚湾“城市西进,打造中心”的空间发展策略,打造“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坚持分层布局,滨海一线地优先用于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二线地重点完善城市功能及公共服务设施,纵深地带结合乡村田园发展主题旅游项目,并预留未来重大项目发展用地;保护、恢复、梳理河道水系和生态湿地,作为空间布局中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加强海边、河边和山边等敏感地带城市设计管控,营造“山、河、城、海”交融的整体空间格局,突出城市特色。
  
   ——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城区发展方向为“西进、北拓”。滨海一线以沿三亚湾向西发展为主,重点发展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强调旅游和对外服务,鼓励和促进滨海一线现状居住功能向旅游度假功能转换;滨海二线以向北拓展为主,重点发展和完善城市自身功能,建设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强调保障本土民生;重点发展“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和月川—荔枝沟—抱坡岭片区;规划旅游业用地将集中在海坡、河西旧城、鹿回头和大东海等片区的滨海地段。
  
   ——城区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五片,特色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心”指“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五片”指河西、河东、鹿回头及大东海、海坡、月川—荔枝沟—抱坡岭等五个片区,特色组团指榆林、红沙、迎宾路中段、田独等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
  
   突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七大对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也要求三亚在全省领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把三亚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三亚的历史使命。新版总规编制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
  
  首先,新版总规在编制的技术方法上做到了三个目标合一:国际化目标与民生目标合一;城乡统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合一;重大项目布局和城市设计管控合一。
  
  其次,将城乡统筹战略具体落实于城乡空间,提出了“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市域空间结构,改变传统滨海一层皮的发展模式,滨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兼顾,全面推动滨海与腹地在高端目标下互动、均衡有序地发展。
  
   “目标定位,全域覆盖,旅游主导,城乡统筹”是新版总规在三亚城乡发展空间结构方面的指导原则,形成“一城三湾,三脊五镇”的带状组团式城乡空间结构。
  
   “一城”指三亚中心城区(包括凤凰镇区、田独镇区);“三湾”指结合滨海地形围合划分的大三亚湾、海棠湾、崖州湾;
  
   “三脊”指依托联系腹地山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所形成的三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脊线,分别是天涯镇经育才镇(立才农场)至乐东县一线,凤凰镇经高峰(南岛农场)至保亭县、五指山市一线,田独镇沿海榆中线至保亭县一线。今后10年,三亚市将在完善三条脊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沿线布局以旅游为主的多个项目,将游客引入乡村,让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五镇”指市域范围内的5个具有中心镇职能的功能核心: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天涯镇、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今后10年,三亚市按照“旅游主导,城乡统筹”原则,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推动以旅游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三,在城乡统筹公共设施配置方面,新版总规按照海南省公共设施均等化建设的要求,在市域范围内统筹规划、设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三亚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两大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区域/城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4级,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中心镇级-一级中心村/镇区居住小区级-二级中心村-基层村级”4级。按照不同级别、不同标准分别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福利、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商业金融、邮电及其它设施。
第四,在城乡统筹交通系统方面,新版总规重点发展市域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体系,支撑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便捷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系统和舒适高效、组织有序的城乡公交系统,保证市域乡镇进入中心城区平均时耗不超过1小时,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第五,在城乡统筹市政基础设施方面,新版总规从符合国际水准目标定位和满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三亚市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设施数量与规模配置充分体现旅游城市特点,满足需求、适度超前、近远结合,供水、能源、电信、雨水、污水等各专项设施规划,均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在全市域范围内统筹考虑,构建大三亚区域市政设施网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